close

去年上過張輝誠老師的抒情文教學法之後,我嘗試把輝誠的提問融進〈背影〉的講義裡,想試試看,是否能用比較偏向寫作角度的方式來解構這一篇經典文章。 

以前教〈背影〉時,都很努力地要學生去體會父親對兒子含蓄的愛,台上說得口沫橫飛,台下面無表情,可是「學思達」後,我只有先透過出版社的影片簡介朱自清之後,就開始進入「學思達」步驟:先聽電子書的朗讀跟著閱讀文章,接著開始閱讀〈背影〉寫作背景,並簡單交代父子長達八年不相往來的家庭風暴,學生便進入提問的思考與討論,我以為他們會覺得太難,但歷經約三節課的討論、發表和統整,以下是學生學習單的表現,我們沒有課前預習,也不用回家完成,全部在課堂上處理完畢。

IMG_4610

IMG_4594

 IMG_4588

IMG_4585

IMG_4617  

還有不同的意見:

IMG_4611  

IMG_4591

IMG_4620

IMG_4586

IMG_4599

第九題是請學生說明文中作者提及的四次父親的「背影」,並辨別何者為實寫?何者為虛寫?

唯一覺得困難的只有第十題的最後一個子題「最後一段時間如何變化?為何要這樣變化?這樣變化會造成何種效果?」

IMG_4589

IMG_4592 - 複製 (2)

IMG_4603

我跟學生分享輝誠說的:「時間的變化會帶來一種滄桑感」孩子臉上的表情很有趣,似懂非懂。

 

最後一題則是最經典的問題:  
  

IMG_4600 - 複製  

IMG_4597

IMG_4603 - 複製  

雖然學生沒有討論出「用具有懸疑之感或不落俗套的題目來吸引讀者」這樣的答案,但孩子們的回答我已經非常滿意。

不用我口沫橫飛嘶聲力竭甚至要學生上台表演體會爬月台的困難,只是回歸到文本的閱讀與討論,孩子仍然能體會朱自清當年寫下此文的心情。

「學思達」很樸素,卻比講述法更能幫助我們將教學回歸到學科最本質的核心去,讓孩子看見原貌,從中體會其高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 的頭像
    小行星

    閱讀大力玩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