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學思達來到二下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又有些不一樣。
學生不一樣一定跟我有關係,因為我放鬆很多。
過去一年半,非常在乎孩子的表現,心裡一直拿著「學思達」的量尺,檢測著他們「自學、思考、討論、發表、合作、互助」的效能,以及段考成績在全年級的排序,畢竟改變的是十幾年教學的慣性,改得這麼辛苦若學生沒有更好,到底還有什麼堅持下去的動力?
我很幸運,孩子從來沒讓我失望過,只是課堂的競爭氣氛越來越少,我們的激情不見了,反而是一種更深沈的氛圍。
蝸牛圖仍舊每節課都在,我們一樣舉手發言加分,好的答案多加幾分,經理回答倍數加分,但這些主動舉手的學生只限於少數人了,組別的競爭在我有意無意或者也許是學生沒有新鮮感之後,趨於聊勝於無的境界,感覺孩子只是為了當下好玩,有沒有都沒關係,我想發表是因為我想講,而不是為了加分,所以我幾乎都只用全班抽籤的籤筒,不再像之前為了「讓每組被抽到的次數公平」而抽組別再抽號碼;段考前,學生也不再關心哪一組分數最高,段考後也沒再發生誰跟誰在一組就淚灑課堂的情況。
國文課回到了最尋常的風景:
當我們來到〈世說新語〉的翻譯時,全班都進入查找注釋、思考、下筆的寧靜,和身邊同學核對、討論時,有聲音卻不大,那是學習與思考的深沈的聲音,就像佐藤學先生說的那樣。
可有時候氣氛很嗨,多數是討論岔開來了,通常是阿賢又說了什麼讓大家哄堂大笑,我還是得把焦點拉回來。
有時候文章實在沒什麼,講義的提問也缺乏挑戰性,如果我還不放心,整個學習就意興闌珊。
只要我不放心,多教一點,多講一些,孩子的眼神就開始放空,屢試不爽。
可你臨時給任務:我們來把〈鳥〉這篇文章的架構用心智圖表現吧!將近十分鐘的思考、繪圖與討論,沒有人的講義空白。
拿掉了競爭,回歸學習的原貌,學生是否想學,學的內容是否有挑戰性,仍舊挑戰為師的功力:怎樣才能提昇學生的興趣與能力?
崇建老師在福山國中兩天的演講最後帶了一點文本的討論,他試圖把他在閱讀與寫作上的帶領與學思達結合,給我很多的思考和反省,我認為:張輝誠、李崇建和佐藤學,最終要匯在同一個脈絡上。
沒有競爭的學思達課堂,如何讓學生投入學習?我希望繼續在自己的課堂上試試,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好喜歡這張照片,因為學生好開心,這是學思達課堂最美好的樣子了,我要永銘於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