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江小學自主研習公開觀課
為了期末請假五天到日本參訪「學習共同體」之故,參訪之前已將課程上完,只在無法調開的兩節課,請同事代課安排小考。
參訪回來剩三節課,兩節用來做9-12課的問答題總複習與考卷檢討,還有一節做什麼?要排「全冊複習」用考題轟炸學生嗎?對期末考成績應該是略有幫助;但閱讀課《姐姐的守護者》學生的學習單好精彩,而我還答應回台要跟學生分享日本課堂的參訪經驗……斟酌這本學期的最後一堂課,在「考題訓練」與「課堂分享」上搖擺不定,後者怎樣都比前者更具吸引力,我竟就這樣放棄給學生做「精熟訓練」的機會!
等我看到期末考題時後悔都來不及了。
即使沒有三十分的手寫背誦題,考題卻很細難度又高,課外閱讀題比重較少,這下慘了,以我學思達的教學模式和考試的次數(9-12課每課只考一次小考,加一張問答題總複習,1-8課放牛吃草,總共就考五次,好友說,我這樣等於完全沒複習)這張期末成績單絕對一塌糊塗!
早上第一節考完,中午老師就拿到成績單了。
一年級27個班,我們排第7,跟我自己出題的第一次段考排序相同。仔細分析學生的答題與成績,最明顯的就是不及格人數變少了,也就是八個經理有四個經理的成績已經來到65以上甚至是75左右的水準。
學生錯最多的題目果然就是需要精熟訓練的題目:「字義」的異同、「成語」使用、「語文常識」至少四題,如何再強化這部分,便是我未來國文教學上待補的功課。
檢視一整年的段考成績,我對「學思達」教學法充滿信心,不僅明顯提升中後段學生的學習動機,全班閱讀理解能力的進步更不在話下,我知道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親炙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衝擊實在太大!)繼續以學生為師,期許自己成為「學習的專家」,不斷不斷去探究、實踐如何讓學生學得更好,這是我身為老師的使命,也是我之所以為我最重要的追尋。
郭進成老師在一場演講說道:「實踐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深得我心!如果要等到制度改變,或教材改了教法不變,坐視學生逃離學習的現狀無可奈何,我寧可先從自己的教學改變開始,「學思達」也好,「學習共同體」也罷,「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只要學生願意學習、樂在學習,所有的方法都值得一試。
重點是:這條路上的夥伴何其多,我一點都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