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輩曾經告訴我:「如果你參與過教科書的編寫,你就不會把教科書奉為圭臬。」

 

這次段考出題又教我重新省視自己的教學慣性:我是如何依賴著「課文賞析」與「既定的成見」備課,尤其是「經典」課文。

 

我在段考試題出了一個題目:

〈負荷〉詩中「絢麗的晚霞」和「燦爛的星空」所象徵的意義,以下選項何者較符合本詩內涵?

(A)厭倦現狀而嚮往燈紅酒綠的生活             

(B)年紀漸長體力卻日益衰頹的無奈

(C)追逐名利的企圖與回復單身的渴望         

(D)豐富多彩的夢想及外在環境的誘惑

正確答案(D)正是「備課用書」上的詮釋,其他三個選項生出來之後,給夥伴審題,我們倆完全沒發現(C)也可以是正確答案。

 

直到我上完這一課,當學生很努力地討論出「絢麗的晚霞」和「燦爛的星空」所象徵的意義有「渴望自由」「想追求更好物質生活的企圖」,驚覺此題選項不修必有爭議,緊急在廠商印出考卷前,將選項做了修正。

 IMG_4362 (2)  

                                          有圖有真相

題目修改成:

〈負荷〉詩中「絢麗的晚霞」和「燦爛的星空」所象徵的意義,以下選項何者較符合本詩內涵?

(A)厭倦現狀而嚮往紙醉金迷的生活

(B)年紀漸長體力卻日益衰頹的無奈

(C)經濟負擔太重想遠走高飛的念頭             

(D)曾有過的夢想及許多美好的事物

 

「學思達」使我的國文課從傳統的「老師詮釋」(也許就等同於「教科書」詮釋)走向「讀者反應」的文本討論。

 

長久依賴備課用書,習以為常的教法,都使我固著於「標準答案」的詮釋,忘記自己初讀文本的疑惑與感動。「學思達」之後,就在一個一個的提問裡,解放自己一道道的慣性,這就是為什麼學生討論後的詮釋經常令我驚艷,因為我早就被成見框住了,學生卻沒有。「學思達」讓我重新找回身為一名讀者應該擁有的權利。

 

 我網搜到這樣一段資料:

德國著名的讀者反應理論哲學家愛色爾(Wolfgang Iser)認為「文本」和「讀者」是處在兩端,當中有一個“鴻溝”(gap/distance)。當「讀者」與「文本」互相對話時,「文本」的主題就會影響「讀者」,讓「讀者」去理解它,甚至這「文本」還會不時的調整「讀者」所收到的意義。「讀者」將按著這調整的過程吸收「文本」的意義。因此愛色爾認為「文本」是多意義的,不同的意義將由不同的「讀者」去發現。

 

 

考完之後,夥伴出的另一題出現了爭議:

〈賣油翁〉一文中,關於陳康肅心理狀態變化,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B)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è憤怒、不滿

D康肅笑而遣之。è服氣、認同。

 

我審這題時,對選項(D)是答案毫不遲疑,以致於完全沒意識到(B)與(D)可能存在「詮釋」上的差異。

 

直到我回想起學生在「賣油翁」課堂上的討論,才明白為什麼有學生不認同(D)而選了(B)。

 

我有學生在討論後認為:以陳康肅貴族的背景,他不可能那麼輕易就被賣油翁瀝油的技術「說服」,他「笑」而遣之,那個笑只是「皮笑肉不笑」罷了,陳康肅有「服氣和認同」嗎?孩子認為沒那麼容易!

 

同事不認同,與我進行了一番論辯:

B)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她認為陳康肅這時只是質疑,疑惑賣油翁目睹他射箭神技為何只是點點頭而沒大聲喝采,並非「憤怒、不滿」的情緒。如果學生認為,這時陳康肅已開始不爽,那歐陽脩為何直到賣油翁回說:「沒什麼,只是熟能生巧而已。」才寫道:「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無射!」正因為有「忿然」這兩字才表示陳康肅怒火上身啊!

 

我說,爭議之處就在所謂的「心理狀態變化」—「憤怒」有沒有可能有「醞釀」的空間?

 

同事不放棄:情緒上要有轉折才能顯現歐陽脩寫作上安排的「層次」啊,難道我們不該在教學時,指導學生明白這樣的「創作高度」嗎?

 

同事的話給了我一記棒喝:是啊,我怎麼沒有引導到這個層次去?(時間不夠啊啊啊啊啊,能力有限也是事實)

 

同事反問我:如果沒有標準的詮釋,那「課文賞析」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想起前陣子在報紙上讀到席慕蓉對自身名作〈一棵開花的樹〉的創作初衷,她說,我無意將它寫成一首情詩。我是真的在坐火車時瞥見一棵獨自盛開的花樹,被這棵樹的「莊嚴慎重」深深打動,於是寫下了這份觸動。

 

可是,哪本教科書不將之解析成這是一首又美又哀愁的「情詩」?

 

 

陳康肅如果沒有發自內心地佩服,我們如何讓孩子明白〈賣油翁〉要傳達的道理?」同事皺著眉頭問。

 

 

 

我又激動了起來:「他們當然明白,因為主角就是賣油翁啊,我們被打動的是小人物也有『神技』,而非陳康肅的心悅誠服,『熟能生巧』沒有階級差異,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道理,即使陳康肅皮笑肉不笑,也無損於這篇文章的核心啊。」

 

 

 

同事因此好奇,是怎樣的孩子能產生這樣獨特的觀點?

 

 

我說,也許是這幾個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強,加上「不設限」的課堂氛圍,即使教科書給的詮釋有更高的眼界,我也不會強勢要他們接受「統一」的說法,每一個讀者都有他詮釋文本的權利,如果我們要讓學生跟文本對話,讓他們成為一名真正的讀者,我是該做那個權威?還是成為一名引導者?

 

就以我學生的私訊來作結吧:

 

我們過去受的教育都是選擇題的答題方式,答案只有一個,選錯了可能就少了兩分進不了台大,但到大學後才發現其實一個議題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去解答、討論的,但我們已經拘泥於這種方式太久。 

縱然我們有"不夠正確,但也沒有錯的"的想法,大部分的學生也不敢在課堂上提出討論,因為"錯了就錯了",這種想法已經根深蒂固了。

 

「學思達」啟發的何止是學生,身為老師的我,已經走在解放的路上。  

43f74fcaa93a23d3fd3f77697605f7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 的頭像
    小行星

    閱讀大力玩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