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個禮拜,要代替當導師不克到場的郭進成老師,到國中校長會議中分享「學思達案例」,雖然只有十分鐘,我還是決定放進一張ppt,挑戰某些校長的思維。

1  

「學思達」教學法是否犧牲了程度好的學生?

原本可以被大量提供知識,可以做很多精熟練習與測驗的時間,卻被老師挪去用在自學、分組討論和發表,老師還要這些學生擔任教練或師傅去指導程度弱的同學,老師怎麼能把他們該做的事,轉嫁到學生身上?這樣,對程度好的學生公平嗎?

面對這樣的質疑,所有正在「學思達」,或者不管是不是「學思達」,反正已經在「翻轉教學」的老師們,你會怎麼回應呢?

前幾天,偶然看了一下李四端先生主持的「爸媽囧很大」,那一集談的是:孩子選擇走藝術的路,父母為什麼反對?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正在讀北藝大戲劇系,主修導演的女孩。

她說:我從小功課就很好,考上北一女家裡還放鞭炮。可是我們這些功課好的孩子,好像人生理所當然就該去當醫生、律師或法官,從來沒有人問我,我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當她一股腦兒地說出:我不知道我媽愛我是因為我是北一女的,還是因為我是我而愛我,否則,為什麼我自己決定要念北藝大時,家裡卻覺得我很丟臉。

鏡頭帶到她的母親,這位不擅言詞,藍領階級的母親,登時紅了眼眶。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腦子閃過吳曉樂的書名。

這位努力工作賺錢給女兒補習,冀望她光宗耀祖,讓自己安享晚年的母親,難道有錯嗎?

關掉電視,不忍卒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根深柢固地將我們整個社會緊緊纏繞,而據說,孩子們未來要面對的世界,有百分之六十的工作還沒被發明出來。

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我們卻還在分數的競逐裡將孩子區別高低,他們不是個體,不是美好的唯一,他們是考幾分,排第幾,念哪所學校,他們是複製人,前仆後繼去走大家認為是成功者才會走的路,複製成父母師長心中永遠可以拿出來說嘴的「第一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我的學生總是在我最沮喪的時候教我看見希望。

我想跟校長們分享的是:我們能教的永遠比學生想要的還少,我們該做的是「釋放」他們的能量。

優秀的孩子讓我更清楚明白,在「學思達」課堂裡,因為要自己閱讀、思考,所以腦筋動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徹;因為要教同學,自己反而變得更清楚,記得更牢,想得更深;與同學討論的過程,使自己的學得更有趣;也因為不斷要說,要彼此聆聽、溝通,所以表達能力更好了!

如果說「學思達」使程度好的孩子體會自學的力量,重燃學習的熱情;懂得聆聽,懂得謙卑,懂得人總有無法克服的困難與障礙,我們還需要擔心他們沒有能力面對未來嗎?

「學思達」讓我的教室更溫暖,天空更大,我的孩子再怎麼會飛,都能自由遨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 的頭像
    小行星

    閱讀大力玩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