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女兒今年上國中了,我一直在觀察她的學習,比較她和我國中時期的異同,尤其是閱讀與自學的情況,想從中思考「自學」的歷程與意義。

 

我不是很勤奮的母親,從小就很自我,當了母親仍然是,兩個女兒的閱讀歷程,我們做父母的充其量就是「示範者」與「環境塑造者」。女兒從小看我們夫妻分據桌子兩方看書、讀報、聊天,女兒自然而然也在小學識字之後,變成四人分據桌子四方,看書、讀報、聊天。

 

女兒的禮物和獎賞也是書,她們最愛的就是逛書店,能選購自己喜歡的書便欣喜若狂。走到哪兒,背包裡一定有書,閱讀對女兒來說就是她們最喜歡的「休閒娛樂」。

照片12  
 

我們從不刻意要求女兒讀這讀那,覺得好的書就買來放在書架上,她們喜歡最好,不愛也罷(譬如《波特萊爾大遇險》《福爾摩斯探案》女兒都覺得恐怖)順其自然,就像我自己也是,閱讀的品味不容別人置喙,現實世界的束縛已經夠多了,閱讀是休息是娛樂是沈澱是精神支柱,女兒當然也該擁有相同的權利。

 

上國中這一個多月以來,女兒國文科的表現果然沒問題,即使老師使用大張成卷,即使她決定買自修練習那堆太難太多的考題,她的成績不僅令我意外,她與我討論錯誤題目時,經常是提點一下便明白。

 

她到底是怎麼學會閱讀的?從繪本到《波西‧傑克森》,她顯然在八、九年的閱讀歷程裡自然學會了閱讀。

 

這樣的能力,我的學生裡有多少人已經具備了?

 

如果沒有這樣的閱讀能力,在國文課堂裡會遇到什麼困難?比之於傳統講述法,沒有自學能力的學生,哪一種課堂學得最好?

 

回頭檢視自己的學習,除了課堂上認真聽講、做筆記之外,我到底怎樣學會「自學」的呢?是否因為沒有補習,我必須自己預習、複習各科,自學的習慣因此養成?

 

如果上小學之後,一個孩子從來沒有足夠的時間,靠自己完成作業,去思考、理解課本上的內容和老師教的重點,孩子總是去了安親班被餵食各科答案、考卷;再到補習班被英文、數學課轟炸,這樣的小孩何時有機會「靠自己」學習?

 

也許還沒學會自學,孩子就從學習裡逃走了!

 

今天上段考最後範圍〈語文天地一‧語文工具書〉,我告訴學生,今天要用「老師很輕鬆,學生很累」的方式來學這單元。學生沒怎麼反對,任我把步驟說明:

  

先各自閱讀51頁到55頁內容→組長帶領大家把內容大綱的心智圖填空完成→在課本上劃重點→老師提問搶答。

 

我一講完,小瑾就笑著說,老師,你是在訓練我們自學吧?

 

(奇怪,我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嗎?)

 

學生對這流程沒有意見,反而在我宣布組長是誰時,此起彼落的「你看,被我猜中了!」「我就說嘛!」表現了他們高度的興趣,我強調組長必須「帶領討論」「確認重點所在」,兩個比較少搶答的組長竟有「大將之風」,不僅帶領小組討論、完成了心智圖的架構,還在組裡檢核成員的理解程度,讓我驚喜地在蝸牛圖上加分。

 

照片  

看著學生投入學習的熱烈,我越來越喜歡分組合作學習的氛圍,連上兩節國文已不再是我的壓力(以前總是要排進寫作課程或小考免得學生受不了兩節講述的轟炸),這一個多月以來常常是「啊~下課了?」這樣驚詫時間的消逝。

 

「學思達」會使老師上癮,它改變國文教學的魔力還在持續撼動著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 的頭像
    小行星

    閱讀大力玩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