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中國文學思達日誌‧1003】

照片  

上週在課前分享《青春第二課》〈理髮店裡的青年投資客〉「巴菲特」篇時,文文分享了巴菲特投資過程中「享受過程更甚於結果」的心得,問她可不可以舉例?文文提到了「成績」:分數不是最重要的,學習的過程才珍貴。為師的難免順道來個段考前的「心理建設」,我以為同理心能稍減學生的壓力,但孩子卻馬上潑我冷水:「學習的過程比分數更重要?老師,你先跟我爸媽說比較有用吧!」

唉,看來《青春第二課》也要推薦給家長看,讓家長重溫自己的年少時光,那顆充滿能量、想望與各種可能的心,對緊張的親子關係一定有緩頰的功效吧?

 

今天《青春第二課》來到少年海明威〈火車上的垂釣者〉,我原先評估分享這篇的人會不知怎麼分享,因為主旨有點難,抽到小羚我更沒把握,擔心課堂表現比較弱的她如何分享?

儘管阿賢一直鼓勵她站到台前(因為可以加兩分),小羚還是害羞地拒絕,小聲地開始講了起來,我把麥克風遞給她,她沒拒絕,透過麥克風清楚地分享了海明威給的啟示:

蝴蝶是柔美的,坦克是粗獷的,但柔美與粗獷不僅可以同時並存,而且還能產生一種奇妙的和諧。

我問小羚為什麼分享這個?

小羚說:「因為這種衝突很酷,我們生活裡到處都是啊!」

我驚喜地幫她那組加了兩分,小愛迫不及待舉手回應:

「兩性的存在就是一種衝突!可是,這世界沒有兩性存在就不會和諧啊。」

這能不加分嗎?

阿傑不甘示弱:「人生也是因為衝突而和諧啊!」

為什麼?

「人生不會永遠都是快樂,也會有憤怒、有悲傷,就是因為喜怒哀樂都存在,人生才有意思啊!」

聽到孩子這麼說能不激動嗎?

上週讀到少年李安〈駝背又害羞的乖乖牌〉,還沒抽籤請同學發表,阿傑就先舉手:老師,我可以先問問題嗎?

「請!」

「為什麼在台灣,小孩說要當導演,家長就反對?」

這問題問得真好:「有人要不要來說一說嗎?加分哦!」

阿賢老氣橫秋地說:「這表示賺不了什麼錢,下輩子要靠人養,父母怎麼會支持?」

澎澎接著:「沒人要看國片啊!」

阿傑不認同:「哪有,我們有買票去電影院看《總舖師》和《大尾鱸鰻》。」

一聽到《大尾鱸鰻》,阿賢就小聲鬼叫。

阿傑說:「人家國外大導演都很有錢啊!」

小愛舉手:「國片市場太小,導演不好當!」

Bingo ! 我附和了小愛的看法。

沒想到《青春第二課》讓我們有這麼多話題可談,豐富了我與孩子在心靈和思想上的交流,真是驚喜,不禁讓我想起《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提到的:

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像只提供訊息的書所形成的那樣。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青春第二課》使國文課多了好多重量級的老師,我們請來了「珍古德」、「希拉蕊」和「愛因斯坦」,用他們的生命為孩子一次又一次示範「怎樣逐夢」「如何活得精彩」,每次雖然佔掉了課堂五到十分鐘,但我相信,影響也許是一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 的頭像
    小行星

    閱讀大力玩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