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度來到第四課絕句選了,儘管段考迫在眉睫,也許最近煩心的事太多,分散了教太慢的焦慮,我決定大幅刪減講義內容,只保留「作者李白補充講義的三題」,並且增加講述的比例。
學生仍然在每節上課前創作蝸牛計分圖,仍然毫無怨言地準備好「課本、習作、講義、《青春第二課》」和鉛筆盒,搬動桌椅移動位置,鐘聲打了之後總有那第二組堅若磐石地翻開《青春第二課》,為自己組別創造加分的機會……每當我沮喪地時候,學生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這幾天突然在一堆資料裡看到兩年前我決定放棄當導師借調到輔導團時,導師班學生留給我的話:
兩年前,拜讀了佐藤學《學習的革命》,大受激勵,以書中僅有的關於「協同學習」「伸展跳躍」的學習方式,憑自己粗糙的理解,開始放進我的國文課操作分組合作學習,每一課給一個任務讓學生討論、發表,形式簡單,比之現在既合作又競爭的模式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吾班班排第一的孩子仍然給我很好的回饋,我竟然遺忘了他們對我的鼓勵。
孩子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講述也好、學思達也罷,不管什麼教學方式,只要秉持著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課程,就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之所以成為國文老師,當年國中國文老師的教導功不可沒,她娓娓道來的作者奇聞軼事,她細細說明文章重點的認真,我多麼喜歡,老師讓我看見文學的美、體會文字啟迪心靈的力量,她用的就是講述法,雖然我不擅於考高分,但我絕對是國文課裡的高材生,老師的講述讓我如海綿一般充分承載了國文相關的知識,甚至連情意的部分也完整接收了,也許,也許,如果有機會與人討論、交流,我會更有創見,但這不是老師當年的錯,這是我現在要接續努力去做的事:比我的國文老師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教學者。
「如何在講述法之外,運用『學思達』訓練學生更多的能力,吸引E世代投入課程,樂在學習。」這就是我的目標。
第四課〈絕句選〉難度增加了,作者補充、格律知識、甚至是境界的體會,不能不教,我們仍然分組,仍然抽問,但是「講述法」的確使氣氛顯得較為沈悶。比較有意思的是:作者影片的補充。以前上課,我就蠻常用影音檔案增加上課的趣味,但今年翻轉的熱潮,使我對「看影片都比老師講述快而多」更有自覺,於是增加「看完影片提問」的做法,學生反應熱烈一如預期。
適時穿插影音補充,加進提問搶答,也是增加學習趣味與深度的好方法,我會繼續在國文課裡這樣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