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想知道學生自學、討論自編的「楊喚生平」效果如何,真可謂迫不及待。
沒有讓學生回去預習,我們直接在課堂上閱讀、答題、分享和討論。
扣掉太難的第四題,學生大約花了三十分鐘。
請閱讀〈楊喚生平三部曲〉,並回答下列問題:
A. 童年期(大約 0~14 歲)
楊喚的童年並不快樂,還在襁褓中的他就失去了母親,而父親卻是個缺乏責任感的酒徒,真正疼愛他的人只有年老的祖父和祖母,但兩人相繼過世後,父親再娶,因此他過著受繼母虐待的日子,尤其是在繼母生了兩個女兒之後。
他曾在童年的照片上,寫著:「我從小就是個可憐的小東西。那在北風裡唱著『小白菜呀,遍地黃』的,那挨打受罵,以痛苦做糧食,被眼淚給餵大的小東西。」
楊喚八、九歲左右才開始讀小學,但這時面對的是日本的壓境,原本身世坎坷的他,又經時代的動盪,使得他的童年浸淫在冰冷、黑暗,充滿淚水的世界裡,沒有一絲陽光,沒有一絲自由。但這也培養出他超乎常人的對國家之熱愛,與堅強的生命力。
一、 從楊喚的童年時期來看,他童年不快樂的原因為何?
B. 青年期(大約 14~18 歲)
楊喚小學畢業後,考取初級農業職業學校牧畜科,他開始得到溫暖的友情和純潔的愛情。就連這群好友們的母親,也對楊喚倍加呵護。這段時期,楊喚除了擁有友情、愛情與親情外,創作方面更是有相當成就。這段日子應是他一生中最開心、幸福的日子。
中學畢業,父親也在同年病故。於是他隨著二伯父楊楓離開故鄉,辭別了好友與初戀情人。隨著二伯南下,先至天津,不久轉至青島。到青島後,經由二伯的介紹,他在青島「青報」擔任校對工作。之後,由於成績卓越,隨即升任副刊編輯。那時他認識了不少寫作的朋友與作家,同時也以「白語」、「白羽」、「羊角」、「白鬱」、「楊牧邊」、「楊絮」、「路伽」等筆名發表作品於當地及外埠的報刊上。
烽火蔓延,戰局混亂,青報被迫解散,楊喚又開始漂泊的生活。他先是住在二伯家,但因不適應二伯的家庭環境,二伯便將他托付給廈門的友人。由於他一時找不到工作,常挨友人妻子的白眼,因此不久之後便離開,去電影隊當兵。
惡運總與他緊緊的相繫,因他到了電影隊不久,竟得了一身疥瘡,幸好有位好心的李老太太伸出援手,她對楊喚的照顧,讓離鄉背井的他感受到短暫的親情。之後,他認李老太太為義媽,並取名為「李天興」。楊喚重病時被電影隊辭退,病癒後,再考入部隊當上等兵。民國三十八年春天,隨國民政府的部隊到了臺灣。
二、 楊喚小學畢業後好開始過著比較快樂的人生,但為何好景不長?
C. 成年期(大約 19~24 歲)
來台之後,楊喚的生活,因逐次擢升至上士文書,而較為安定。他的職務是在東南長官公署警衛團的政工室寫壁報,一張週報,編輯、採訪、寫稿、謄寫、校對、印刷,全都由他一手包辦。他是辦公室裡博士,祕書中的祕書,同事都喊他為「活字典」。
民國三十八年九月起,楊喚陸陸續續地為兒童創作,包括童詩和童話,其中以童詩最多。民國四十年的春天,他認識葉泥,後因楊喚調單位,使他們相處的時間變長,當時楊喚寫兒童詩,葉泥翻譯童話,楊喚說:「我們 應當多給孩子們流點汗,多寫點有營養的東西。」隔年的四月,葉泥把當時主編「新詩周刊」的詩人李莎介紹給楊喚,這對楊喚的寫作生涯有很大影響,他開始以「楊喚」為筆名發表抒情詩。
民國四十一年夏天,他的重心全放在新詩創作,有不少好的作品發表。四十二年,女詩人林泠的新詩也刊於「新詩周刊」上。楊喚非常欣賞林泠的寫詩才華,對她的態度從欣賞進而轉為愛慕,但是這段感情沒有結果。自民國四十二年下半年起,楊喚深為愛情所苦。此後,楊喚很少再寫東西,甚至在同年十一月寫給王傅璞的信中決定封筆,可見林泠對其影響。
後來聽說電影《安徒生傳》要在台北市上演,他才恢復一些精神,並下定決心振作,不再胡思亂想,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
三月七日,為了觀賞電影《安徒生傳》,而搶越過台灣臺北市西門平交道(今西門町徒步區附近),不慎跌倒,遭列車輾死,因此楊喚喪失了他年輕的生命。
三、從以上資料來看,楊喚在二十三歲時陸續寫了不少好的新詩,但為何隔年卻寫信給朋友說要「封筆」?
五、閱讀楊喚的〈夏夜〉與三首童詩〈水果們的晚會〉〈家〉〈春天在哪兒呀?〉,你們認為他的童詩有什麼特點?
被我刪掉的第四題,我鼓勵高手有餘裕就挑戰挑戰,有幾位學生表現還不錯,雖然離我心中的答案還有一點距離,但我已經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感!
感謝-致安徒生
你父親製的鞋子不能征服荊棘的路,
你母親的手也沒有洗淨人們的骯髒;
而你點起來的燈啊,
將永遠地,永遠地亮在這苦難的世界上。
在那北風嗚嗚地吹著大喇叭的冬夜,
我不會寂寞,更不覺得冷;
因為溫暖著我的有你的書的爐火,
坐在身旁的是那個賣火柴的小姑娘。
縱然那北方的春天曾拒絕我家的邀請,
我還是像雀鳥那樣快樂,太陽般的健康;
過去的牧豬奴已長成為一個戰士;
我這從農場裏出來的醜小鴨啊,
已生一對天鵝的翅膀。
感謝你給我以你的童話的教室。
感謝你給我以你的心的蜜糖。
感謝你給我以愛情的營養。
今天,我要在我詩的小城裏完成一座偉大的建築,
那就是立起你這丹麥老人的銅像。
四、楊喚為了看電影《安徒生傳》而喪命,請讀一讀楊喚詩作〈感謝-致安徒生〉,兩者有何關連性?
以前講述「楊喚」生平大約只要十幾分鐘,但讓學生讀讀楊喚的故事與作品,和同學討論楊喚詩作的特色,這三十分鐘,我覺得很有價值,能這樣教國文,我覺得很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