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考試而沒有派上用場的「正港」海螺計分圖
今天是段考前的最後一節課。
我把一到四課小考卷、總複習卷、詳解和習作短篇作文,事前按組別分妥,上課一發下去馬上搞定,很有效率,這是分組的另一個好處:發作業快,收作業也快。
原先預估一節課要「檢討三張考卷、說明短篇作文共通問題與段考『寫作測驗』的注意事項、練習如何判斷『對偶句』」應該來不及,沒想到竟然順利完成了!
我認為最關鍵的原因是:考卷「詳解」加快了檢討的速度。
之前第一課小卷的檢討PK法,學生玩得很刺激,沒想到因為第二課題目比較簡單,學生為了PK掉對方,竟問「己所不欲」的「所」字是什麼意思?另一組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字解釋?不僅接招的學生不知所措,連我都傻眼了!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再發生,不得不改變做法。
學生依然每人一張詳解,先自己看詳解思考錯誤之處→如果還是不會,提出來在組裡討論→若還有整組看了詳解仍不會的題目就舉手,老師會過去登記下來。
果然有兩組提出同樣的問題:為什麼「火鍋」的「火」是「形容詞」?「火紅的太陽」的「火」字卻是「副詞」?
本來我想好好發揮一下,但腦裡又閃過實施「學思達」要領之一:忍著不要告訴學生答案。做法當然就是「鼓勵高手解題」了。
看那幾隻打直的手我真是興奮極了,第一個舉手的維哥清楚地說明「形容詞修飾名詞」的原則,阿傑接續解釋「副詞修飾形容詞」的用法,小愛再接力「副詞還可以修飾動詞」的特性。
我都不用講,只要把他們說的寫在黑板上,讓全班更清楚。
當然不能忘了讓蝸牛在黑板上緩步前進。
學生看著數字磁鐵便一直處在「趕快想!」「趕快討論!」「一定要追過第六組!」的學習動力裡。
我不放心某些題目在小組討論時「呼攏」過去,還使出「抽籤提問」一招,先抽小組,再抽號碼,會的加分,不會的扣分,以此加強檢討過程的謹慎,每次看學生籤抽出來的剎那一副心臟要停止的表情,實在太好玩了!
減少講述的我,連板書的機會也不多了,做的比較多的反而是:
如何讓課程變成一道道提問
如何增加學生自學的機會
如何促進學生討論
如何鼓勵高手指導同組成員
「從頭講到尾」的角色轉變成「流程的掌控者」:
提問→限時討論→學生發表→統整結論→給分
這樣上課,節奏很緊湊,學生很忙,根本不會有人睡覺,也不會有人吵鬧(分心者只需稍加提醒;未及投入者,只要祭出「蝸牛倒退嚕」,立即有效。)截至目前為止,未曾出現「過度使用喉嚨」的現象。
意外的是,準備小考前的三分鐘準備,小組成員彼此之間的「互考」「叮嚀」「提醒」成了學生的共備氛圍,那種大家一起努力的情形,我看了好歡喜!
這樣教下去真的可以教到六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