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月底有五天自費跟著獅甲國中前往日本九州參訪實施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沒想到最後一天的衝擊這麼大。

福岡縣市立大江小學10:00-12:05公開授業時,我們跟著佐藤學教授參觀一到六年級的教室,十點半走進六年級池松‧美智代老師的國語課時,我整個人被震懾住了。

 21名學生圍成緊密的ㄇ形對坐著,黑板上張貼著課文的放大版,不管誰發言,每個人都專注地聆聽,即使發言的時間稍長,都沒有人露出不耐的表情;老師坐在講台上的一邊緊挨著第一排學生,面帶微笑專注地聆聽孩子輪流發言,時而站起來在黑板上的課文上畫線、標記,話非常少,完全沒走動。

透過隨行黃郁倫教授的口譯,課文彷彿是一篇關於海鷗卡拉拉「愛、勇氣與追尋」的小說。

學生完全無視一圈圈圍繞著他們的觀課者,他們只是非常投入地聆聽、討論,聲音不大,以致於連觀課者都需屏氣凝神。

IMG_5364  

總是發表的人結束後,有人陷入沈思有人舉手,老師等待學生陸續舉手後再點人發言。

發表的學生經常講著講著就停頓一下,思索後再繼續說,當他停頓時,所有的學生仍在聽。有些人會一邊說一邊翻著課文尋找線索,大家就跟著他一起做。

老師就坐在台前微笑聽著,在學生舉手時選擇發言的人。

顯然,她做的就是「串連」。

佐藤學「學習共同體」中,老師要專注做的事情是:聆聽、串連與返回的工作。「聆聽」學生的發言與討論,並觀察學生的表情:懂或不懂;「串連」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串連」學生和課程之間的連結;並不斷引領學生「返回」課程的核心。

美智代老師仔細聆聽學生的討論,思考學生舉手時應該點誰來「串連」整個討論,並不斷在黑板上的課文註記、畫線,帶領學生不斷「返回」文本。

課堂整個專注、深沈的氛圍,老師、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的討論讓我激動到眼眶泛淚—這就是我心中理想的典型,美智代老師是怎麼做到的!大江小學校實施學習共同體的時間不是不到兩年嗎?

  

  當老師宣布下課時,學生竟欲罷不能,美智代老師很為難地告訴大家:課程到這裡已經結束了,下一堂國語課要上新的進度,即使大家想再繼續討論我們也沒辦法了。學生竟然哀嚎,我們可以繼續討論不要下課嗎?

我真不敢相信眼前所見!

腦海中迴盪著佐藤學講義裡的一行:老師在教室裡的姿態應該是I am here for you的姿態

眼前美智代老師的課堂就是最好的示範:師生之間,彼此以I am here for you的姿態存在著。

 圖片1  

下午的公開演講中,佐藤學說道:討論不應該是熱鬧的,有思考有深度的討論應該是比較沉的聲音,課堂的熱鬧只是顯現各自表述的情形,並非「討論」。

佐藤學提醒:馬上舉手的學生可能尚未思考,只是急著發表。要點舉手的學生應該再等一下,因為有思考的學生比較慢舉手

  

可是我卻以為這樣的課堂是成功的。

DSCN2229  

檢視自己的課堂,I am the Queen of the class。

「『聆聽』是學習的開始,佐藤學說。「所謂的『學習』是探究我不會的,從已知邁向未知。『相互發表』只是說出我會的,無法產生學習。」

我的課堂是「發表」的多還是「學習」的多?

拾起楊茂秀教授的著作《討論手冊》,將參訪日本的震撼與之再三反芻:

討論其實是一種思考的編織與組織。它不是漫無目的的閒談。一個良好的討論,引人深思的討論,實在不容易達成,需要練習。

「良好的討論」第一個條件是:參加討論者富有善意及同情的想像與瞭解;第二要件是:對自己要討論的主題有切身的興趣;第三個要件是:開闊的胸襟,也就是自己的判準與價值觀容不容許修正?

最後是:討論過程中,「沈默」不一定不好。往往還是有效有益,更可能是必要的。討論中若無沈默深刻的思考,那討論也只是一串聲音的不斷出現而已。

 

這本1992年出版的書,字字句句仍引我深思。

FullSizeRender  

 

我若要將學思達課堂的討論帶到良好的境界,應該怎麼做?

如何讓自己成為「學習的專家」?

如何訓練學生聽完同學講到最後?

如何讓學生安心發言?

怎樣讓低學力的學生願意說:我不懂。

我想,I am here for you的姿態就是我將努力學習的姿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 的頭像
    小行星

    閱讀大力玩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