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堂精彩的課。
孩子不管進度多緊迫,考試都沒排(應該是學生很樂老師很急),一定要讀《青春第二課》,今日進度來到了〈走出教室的十五歲女大學生〉,美國第一個女黑人國務卿賴斯小姐。
抽到了小柯,第二次被抽到。我還記得他第一次被抽到的「拙樣」:含糊其詞,整個人釘在位置上,臉色蒼白,不知所云。
但是「到台前拿麥克風可以加兩分」呢,看著組員的鼓勵同學的掌聲,小柯鼓起勇氣,走到台前,頓了頓,緩緩地報出自己的大名,分享了末段「如果你對什麼都乖乖就範,只走被允許的路,那你也將只有被允許的人生」。
我問小柯,為什麼對這句話特別有感?
小柯說因為他不想乖乖就範。
舉個例子吧,我說。
小柯就講了不願和父母一起出外用餐的時候,因為沒有他喜歡的食物,也想留在家裡獨處。
所以,在爸媽眼裡,你有點小叛逆了?
小柯勉強地說,應該算吧!
「那你父母要做的『功課』可多了,要先從了解你在想什麼開始。」
第二次上台的小柯,表現了比之前更好的台風,也讓他們那組在蝸牛上前進了兩分。
接著處理第八課〈差不多先生傳〉的課文,請學生把第四段到第九段中有關差不多先生「行事差不多」的事例標出來,共有7個例子。
五分鐘後大家都確認事例了,我臨時加碼要學生為每個例子用四、五個字加以定義,主要訓練他們「分類」,也是用字精準的訓練。
我先示範第一例:差不多先生紅糖、白糖不分,是屬於什麼不分?
我答案都還沒說,維哥就說「種類不分」,我接「顏色不分」也行吧?
請學生以此類推,去分類剩下的六個例子。
逡巡各組,大家都卡在「汪大夫與王大夫之例」要如何定義?
教練邦邦提及,這裡有兩個概念,一個是王大夫、汪大夫不分;一個是醫牛和醫人不分。
經過一番搶答、澄清,我們統整出「姓氏不分」、「部首不分」和「科別不分」的答案,學生無法定義醫治對象的差別,連「醫物」不分、「醫術」不分、「物種」不分的答案都有,因此「科別」不分當然就是老師展現專業實力的結果。
承上題,要學生判斷這七個事例是否可以改變其順序?
三分鐘後,幾乎是一面倒地說「不行」。
因為是差不多先生從小到大,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來寫。
可我組間巡視時,聽見第五組的阿諺獨排眾議,認為用「倒敘法」照樣可以交代差不多先生的行事風格,只是寫作方式要調整。
阿諺在班上不是個討喜的孩子,知道他有特別的見解,我直接點名,問阿諺要不要上台說說他獨到的看法?
「到台前拿麥克風可以加兩分」呢,感受到組員的鼓勵,阿諺扭著身體走到台前,又扭著身體支支吾吾地把想法說了出來,登時讓他們那組賺進兩分!
我問大家,還有人有其他的答案嗎?第二組的教練佑佑馬上舉手:
老師,還有「層遞」的作用,所以不能調換順序!
為什麼?
因為事情越來越嚴重,糖買錯不會怎樣,但他越來越誇張,到最後還因此葬送性命。所以是「層遞」的寫法!
之前佑佑曾在苦思不得其解時拿參考書出來找答案,被我勸了一番。我以為是參考書的加持,但私下一問才知完全不是,是因為補習班剛好教到「層遞」的修辭,他和同組同在一個補習班,也是教練實力的助教小迎,發現了這七個事例與層遞修辭的相關性,因此「舉一反三」!
誰說「學思達」只能在中山女高操作?誰說一定要補充很多課外資料才能提升學生水準?
我發現,「學思達」的分組討論能訓練高手們做層次更高的思考,他們看似失去了講述法能給的大量知識,卻在「學思達」裡不斷被鍛鍊「思考、統整、判斷、評鑑」的能力,從他們在講義裡寫下的答案就可以印證。
不過這精彩的一堂課,卻是小林壓軸。
每週四的早自習是我給小林補救教學的時間。因為小林說他幾乎不知道〈紙船印象〉和〈論語選〉在上什麼(天哪!),所以我在昨天早自習就先和小林討論他看得懂的〈差不多先生傳〉,先帶他大略理解一遍文章,為他解釋他不懂的「人人皆曉」的「曉」字之義、「陝西」的「陝」字注音、「從容」不是很忙是不慌忙……等等。
等到進行到講義提問第六題,腦中突然閃過,這題小林一定會,怎能錯失讓他成功的機會!
小林不負我的期望,即使唸著自己寫的答案還會唸顛倒(真該拍下學生被小林閱讀障礙驚嚇到的表情)卻很精準地說出刪節號在此處的作用。
學生投入討論、勇於發表,使一堂四十五分鐘的課交織著活力與驚喜、深度與創意,我真是一個太幸運的老師!(而我的好朋友剛好來觀課,與我一同見證了學生精彩的表現)
教書可以教得這麼過癮,「學思達」實在是太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