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跟這位同事不太熟,一直到「學思達」才有了交集。
我們都是「學思達」社群的成員,
我的閱讀部落格開始記錄學思達的過程他每篇必讀。
有一天我們彼此分享「學思達」的威力時,
他突然閃過一句話:「你要繼續寫,那是我活下去的力量。」
我們已經同事超過十年了,
曾經有一度人生走到了谷底,
帶班遇到很大的障礙,
教書也教得很無力,
太多的框框把他勒得死緊,
當老師是何其沈重的工作,
這工作要求我們成為聖人,
學生卻一個比一個還要刁鑽,
薪水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一向成績優異的他,
上了師範大學才發現自己不適合念那個科系更不適合當老師,
可人生什麼時候有轉圜的餘地?
一路跌跌撞撞直到遇見了「學思達」。
他想:
不嘗試就是這樣,
也許嘗試後會不一樣。
他有很多班,
為了不動桌椅,
融合林健豐老師的區分性ABC將學生排座位,
再用「學思達」的方法解構課程,
回歸到課程最基本的核心概念,
一點一點慢慢變。
他看見學生不一樣了,
他發現自己更有信心了,
網路社群有很多人的分享,
張輝誠老師每天不間斷地飆淚做大會報告,
都是他不斷精進自己「學思達」教學的利器,
一學期還沒過呢,
春天竟然走進他的教室。
他說,
我們應該在自己的校內分享。
於是,
曾經被攻擊的我只想低調做傳單,
他卻一邊發一邊推銷「學思達」,
連校長室都走了進去。
十一月那天來了十三個老師(我們學校將近兩百位教師),
他的分享打動了好幾個同事,
我們一起交流了兩個小時,
校長不但從頭聽到尾,
還提問、分享、回應。
這位同事一直告訴我,
我們就是抱持分享的態度,
感動一個算一個,
反正「學思達」讓我找到教書的尊嚴與快樂,
其他都是額外的收穫。
對一直想中十九億自己辦中學的我而言,
他的無私與熱情真教我汗顏。
學生在我的臉書上貼了「苑舉正」在TED的演講,
他說:怕熱不要進廚房—老師不能喪氣、失志,因為老師是學生的榜樣。
老師也是人,
當然常常有灰心喪志的時候,
可是,
如果有一種教學方式能喚回我們教學的熱情,
讓學生在教室裡眼神發亮,
為什麼不讓更多老師知道?
不用中十九億,
原來只要「學思達」,
老師就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