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中閱讀課,七年級,一週一節課,45分鐘。

 

將上學期閱讀課成績較弱的學生12人先挑出來,請他們挑選自己的共讀同伴,三人一組。(分組時須注意學生感受,閱讀課是快樂又溫暖的課,老師要注意細節,以免弄巧成拙。)

 

分組為的是操作「文學圈」。

 

「文學圈」的操作來自吳敏而教授的介紹,我在她的著作《聊書學文學》(朗智聊書系列)讀到所謂的「聊書小組」:

 

讓異質分配小組裡的學生,自行選讀適合自己能力程度的書,等到討論的時候,再跟組員談談這些書裡共同的議題,不但可以降低閱讀速度、程度和興趣不一的問題,還可以建立書與書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練習統整與組織知識。

 

另外有些研究則顯示,假使沒有教師在場,中小學生不僅能夠進行優質的討論,而且往往會更深入探索、更投入情感、更有收穫。

 

上學期單一文本操作是老師帶著全班討論;下學期的多文本操作則是「文學圈」的訓練,希望學生能獨立形成「閱讀、討論」的氛圍,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

 

我在學校圖書館借了三套共讀書目,供兩班七年級閱讀課使用,第一個好處就是:只要一套課程可以同時用在兩個班級上。(如果是單一文本操作閱讀課,兩班就要同時進行兩種,除非可以同時借到相同的班級套書兩套。)

 

下學期「多文本」操作方式:

 

 


投影片2

 

先以這三本書做示範:

 

《成績單》《殘狼灰滿》《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第一堂 預測策略

 

將《成績單》《殘狼灰滿》《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三本書最開始的內容製作成ppt一邊看一邊朗讀給學生聽,每一本書讀完一點內容,便給學生五分鐘,要他們組間討論,預測書本接下來的故事走向,也就是閱讀理解「預測策略」的練習。

 

「小組預測策略」算一次平時成績。(組員成績綁在一起,可達到分組合作的成效。)

 

以《成績單》一書為例:

 

    晚班校車上大約只有十五個學生,因為現在是星期五下午。我坐在史蒂芬斜後方的座位,他正在煩我。 

「諾拉,給我看嘛,我的成績單已經給妳看了耶。我想知道我的數學有沒有贏妳,給我看妳的成績嘛,給我看啦!」 


       「不要!」我說:「不要就是不要,我就是不想打開我的成績單!我每天一定得上學,一定得坐在教室裡,只要老師說開始考試,我就

一定得寫考卷。可是,至少這件事我可以自己決定吧,我想什麼時候看成績,就什麼時候看。現在,我的決定是……不看。所以,等下星

期一再問我吧。」

 

史蒂芬是我最好的朋友,不過我不確定他是不是也這麼想。只要他的哥兒們也在校車上,他就絕對不會坐在我附近。大家都認定五年級男

生最好的朋友不會是女生,這種想法真是超級無敵幼稚。你最好的朋友就是你最關心的人,而對方也同樣關心你,這就是我和史蒂芬的關

係。根本和什麼男生女生無關,就只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實。 

史蒂芬實在很頑固。這兩個多月以來,他非常努力地拼功課,整個腦袋都被成績給塞滿了。所以囉,他當然不可能閉嘴。整整二十分鐘的

車程中,他一直講、一直講:「諾拉,給我看嘛!不公平啦!妳已經知道我的成績了,可是我都不知道妳的。我想看一下妳的成績單啦。

給我瞄一下,一下就好!」  

     雖然離我們下車的地方只剩一個街區的距離,但我實在無法忍受史蒂芬的碎碎念,再多聽一秒都不行。除此之外,說真的,我也超想

知道我的拼字測驗成績。其他科目會得什麼成績我都心裡有譜,可是拼字這一科,我應該是搞砸了。於是我從背包裡拉出成績單的信封,

「啪」的一聲放到史蒂芬手上。就算信封上清楚印著我的全名「諾拉.羅絲.羅力」,我也不在乎了。

  「拿去!」我說:「這是你的獎品,你獲得的獎項叫作『全世界最煩的人』。」 

   史蒂芬大喊:「好耶!」不到三秒鐘,他就把成績單從信封裡抽出來了。 

史蒂芬突然傻住了,他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像是發不出聲音還是吸不到空氣一樣。終於,他連珠砲地爆出一大串話:「不可能!諾拉,一定

搞錯了!諾茵斯老師……還有張老師……還有每個老師!這些成績明明都打錯了!」 

     我沒理會他的驚嚇,平靜地說:「你只要告訴我拼字成績是多少就好了。」 


     史蒂芬的眼睛飛快地往成績單下方搜尋,他說:           

     「妳……妳的成績是C。」 


     「可惡!」我用力踢前面的椅子:「我就知道,慘兮『C』!唉,我怎麼會這麼蠢啊!」史蒂芬此時一定在想,要是剛剛沒有求我讓他看

成績單就好了,他的想法完全寫在臉上。他用力吸了一口氣說:「嗯……諾拉,我真的很不想告訴妳,其實妳其他科的成績是……」

我打斷他的話:「我知道啦。」

    史蒂芬完全被我搞糊塗了。他說:「可是,如果妳知道其他科的成績,為什麼聽到拼字是C的時候會抓狂啊?因為妳其他科都是……都

D耶!是D,每 一科都D,除了那個C以外。」

    「可惡!」我又罵了一次:「爛拼字!」

    史蒂芬還在掙扎中。「可是……可是拼字是妳成績最好的一科啊,」為了確定自己是對的,他說:「因為CD好,對吧?」

    我搖搖頭,接著說了不該說出口的事。「不一定吧。如果你想要的是D的話,C就不一定是好的了。」

這句話真的讓史蒂芬陷入五里霧中,不過我不希望他有時間想通這件事。我搶回我的成績單說:「那你拼字的成績呢?」

其實我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我早就看過史蒂芬的成績單了。而且,拼字本來就是史蒂芬最拿手的科目。

      史蒂芬說:「我……我是A。」

    「這是你想要的嗎?」

他瞇著眼睛說:「嗯……是啊……我想是吧。」


    

他說:「嗯……謝謝。

我們在街角下了校車,往回家的方向走。一路上,史蒂芬沒再說半個字。

我知道他很擔心我的成績。這就是他,永遠擔心別人勝過擔心自己。他這種個性啊,就要有像我這樣的人來罩他,這對他來說是再好不過了。
    其實我是故意考那些D的,我就是要滿滿的D,而那些D,可能還會帶給我超級大的麻煩。

但是我不在乎。

我考的這些D,都是為了史蒂芬。

 

投影片9  

 

 

三本書操作完,我會預留三分鐘,要他們各自挑選文本,登記在「預測策略的小組討論單」上,方便書籍配發與管理。

 

原則上,三人最好都選不一樣的文本。(若同組成員都選同一本書,最後一堂第二次分享時,需將他們分到不同組別。)

 

 

如果擔心時間不足,預測策略可只執行其中兩本,但為學生朗讀這三本書是一定要的,第一,為學生朗讀是新書閱讀的儀式,老師有誠意,學

生也愛聽;第二,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為選書做考慮。

 

第二堂 介紹任務單

 

先以ppt公布上週「預測策略」優秀組別答案,有些想法很有意思,全班笑一笑、交換意見。

 

  

 

圖片5

圖片6

圖片4


 發下本次「閱讀任務單」,詳細說明。(任務單有正反兩面,皆來自吳敏而教授兩本著作《聊書學文學》《聊書與人生》)

 

講解完,剩餘時間大家一起安靜閱讀。

 

 

 

多文本閱讀課  

 

投影片3

 

 

第三堂 迷你課

 

挑選適合的繪本,讓學生練習如何回答「任務單」,也就是維高斯基「搭鷹架」的做法。

 

目的在幫助學生能在閱讀完小說後,藉著迷你課學到的概念,順利完成「任務單」。

 

我挑的繪本是《愛花的牛》。(請容我之後再另文介紹這老少咸宜的經典之作!)

 

投影片4

 

共同讀完繪本的ppt之後,就與「任務單」相同的提問,組內交換意見,之後大家各自回答,算一次個人成績。

 

 

 

 

投影片2

 

 

 

第四堂 完成任務單

  

先以ppt公布上週《愛花的牛》優秀答案,再次示範怎樣的答案才能切合任務單的問題。

 




圖片11

 

 

請學生完成任務單。(速度快的學生,可自由閱讀,讀自己帶來的書,或是另兩本共讀書目。)

 

第五堂 分享任務單

 

老師預先進行「同書異組」的準備,將五到六人閱讀同一本書的組別,公布在黑板上。並把學生的任務單預先釘上「小組同儕評分表」。

 

投影片5

 

把學生的任務單還給本人。

 

進行「第一次分享」:在組內和組員交換任務單。

 

原則上,三人閱讀的書本不同,藉由分享、討論,沒有閱讀的另兩本書也能大略知道為何,好看或不好看,同學的想法是什麼,藉此形成「文

學圈」的聊書活動。

 

第二次分享:按照老師重新分組後的座位坐在一起,與閱讀同本書的人交換「任務單」,並為別人評分,有寫評語的人,平時成績加分。

 

「互評」主要是希望學生看看別人的觀點,欣賞別人的想法,彼此交流,給建議,互相學習。自己的「任務單」拿回來之後,就有三到四位同

學的評分與評語。

 

老師則在下課後收回「任務單」,進行評閱。

 

我會先告訴學生,老師的評價不見得與其他同學一樣,雖然閱讀課的成績以老師評的分數為主,但同學給的評分也是一種角度,不妨以開放的

心態檢視別人給的意見。

 

多文本操作,五節課為一個循環,三次段考三次循環,再搭配一、兩節上圖書館自由閱讀,下學期的課程即完成。

 

小行星碎碎念:

 

 

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多文本閱讀課」能讓他們看更多的書,也就是一學期達到九本之多!根據上學期的統計,七年級兩個班,有辦法讀完三本書的其中一班有三位,另一班多達五位,這八位同學在閱讀課讀得不亦樂乎!另外,每一輪可以讀完兩本的學生甚至可以達到一半,比「單文本操作」的課程設計讀得更多。

 

「多文本閱讀課」滿足了學生多元選擇的需求,但操作起來有些複雜,我遇到的困難如下:

 

        1.  一次借三套書,上百本書的安排與掌控頗費事,尤其是兩班同時操作,書與人的配對要很清楚。

 

        2. 「任務單」的安排考驗老師對文本的掌握。儘管有吳敏而教授的書可參考,但不是樣樣可用(教授的參考書單很多,有些比較適合國小;而適合國中生的書,學校卻不一定有。)能借到什麼書又不能完全按照規劃(期中要借比較熱門的書難度就很高),我會事先到學校圖書館確認可借的班級套書,找出三套有相同主題可進行才做課程設計。(之後,我會再寫另一套多文本設計的文章)

 

        3. 學生讀不一樣的書,就很難同時掌握他們個別的進度,學生得學會自己安排。這必然出現閱讀能力弱的學生有「拖拍」的情況,個別輔導要多費心力。

 

在學生閱讀課問卷的回饋裡,有一個閱讀能力很強的學生建議:老師,可不可以自己選書來完成您的「任務單」?

 

我認為這建議很棒,絕對是閱讀課最終的理想,但第一個想到的難題是:啊,我不就得先讀完孩子們自選的各種書才能評閱他們的任務單?看來「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是下次設計課程要調整的部分。

 

上閱讀課最過癮的就是:你永遠有新的挑戰:新的文本、新的課程設計、新的教學任務。能這樣教書實在太好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 的頭像
    小行星

    閱讀大力玩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