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又帶完三年一輪的學思達國文課,這次我不只是科任老師,我還是導師,三年走來,點滴在心頭,有一些收穫,寫下來跟社群的同好們分享,有心想做學思達的老師們,也許可以從中汲取某些能參酌的方法。

三年的國文科學思達,我採取漸進的方式,讓學生從不習慣討論到習慣;不知如何回答講義提問,到學會用講義複習段考範圍;沒有自學的概念到有自學的態度,我的作法如下:

 

國一上—學思達相見歡

從第一節國文課開始就是分組上課,我的目的是無形的宣示,讓學生明白:國文課就是學思達的上課方式,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學會適應。(反正大多數老師都是講述授課,每天有一節國文課不一樣,不是很好嗎?)

第一次段考前無法得知學生的程度,所以我會按照座位,鄰近分組,原則上也是男女異質分組,兩兩前後為一組,要討論時,前面的同學轉過去即可。

我會在黑板上分組以正字標示得分,但不會過於強調競爭,我會專注在「如何使討論更好」「學思達講義要怎麼使用」這兩個目標的訓練,譬如:第一週一定是「針對主題輪流發言」「講義的補充資料做什麼用」「問答題怎麼寫」這些細節來訓練。

1_RMuxeK6TIjdO4IYjQVq9lQ.jpeg

第一次段考結束,知道學生程度後,二段、三段的分組成員都由我決定,一則考量班級和諧,不希望太快營造競爭的氛圍,再來,希望每個人盡量跟不一樣的對象合作,減少小圈圈的固著,我認為這對班級的團結是無形的助力,因為新生的可塑性很強,透過不斷分組,不斷更換組員,能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不一樣的對象,強迫他們走出舒適圈,練習跟陌生的夥伴磨合。

國一下—學思達更有感

下學期的分組,在座位上我開始讓他們併桌,強化小組的合作,並凸顯教練的重要性,花更多心力協助學生朝著「強帶弱」的模式合作,更細緻地處理經理的困境。

至於小組競爭,我不僅結算小組成績,開始公布前三名,並且表揚出色的教練。

 

國二上—學思達誰最強?

上了國二,我開始強化小組競爭,分組採用「大聯盟選秀法」,要求小老師畫海螺圖,並宣告小組競爭的前三名可以得到什麼獎賞,國文課會來到動能很強的階段,不過,一旦有競爭就會有衝突,不但考驗老師計分的公平性,也會刺激學生為了得分採取不恰當的策略……這時,老師的介入與協調就很重要,我認為這個過程是困難而必要的,師生都在學習如何勇敢面對衝突,怎樣溝通可以帶來全贏的局面?對有領導特質的學生,這難道不是珍貴的訓練?

Inkedcache_Messagep240226_LI.jpg

國二下—三軌學思達

隨著學思達的深化,中後段的學生,國文成績會有很顯著的提升,而強者更強,我若再執著「異質分組」,高手的學習就沒有新的刺激,所以這時就可以參考劉繼文老師「三軌學思達」作法,改變分組的方式,將程度相近的學生分在一起,全班區分成三軌,給予不同的任務,講義的設計也必須隨之調整。

我去年就是因為異質分組已來到「高手太強,自學的速度太快,不耐煩等待同組成員」的情況,不得不處理,我才明白跟隨歷程調整教學的重要,學思達教學不就是以學生學習為核心嗎?再怎麼害怕未曾面臨的三軌教學,再怎麼苦惱講義設計的困難,我都得接招,因為學生需要。

國三上—雙軌學思達

從三軌變成雙軌,都是跟隨學生在國文課學習的情況而調整,隨著會考的逼近,我們依然是學思達的模式運行,學生越來越照著自己的步伐學習,我可以花更多的心思協助經理們處理國文的問題。

我們班的國文段考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平均成績都保持在年排前五名,另外也遷移到社會科的表現,社會科的排名也很出色,我想,跟閱讀理解能力是相關的。

國三下—自主學思達

到了三年級下學期,已經不需要分組了,學生基本上都呈現自學的狀態,有共同的問題才丟出來一起討論,我觀察吾班,準備會考的動能是很強的,他們一起讀書、一起討論,強的帶弱的,沒有那種各自為政,高手只顧自己,後段放棄自己的情形。

其實從二年級開始,學生的感情就越來越好,有領導者出來帶,向心力就很強,不能不歸功國文課每節每節分組合作又競爭的訓練,也因為賦予他們學習的自主性、訓練他們的思考與表達能力,除了國文課,他們在其他課堂的學習是比較主動的,吾班科任老師不挑其他班(包括自己的導師班),會挑吾班當作被觀課的班級,原因正是吾班參與課堂的積極。

至於會考表現,三分之一的人拿到了四AB以上的成績,寫作測驗有一個六級分,好幾個五級分,整體表現,無不反應學校環境與師長給的養分,以及孩子們不懈的努力。

教學是很複雜的,帶班尤其是,學生對學習能保持熱情,我認為從一年級就訓練學生閱讀習慣,常常跟他們聊書,透過書來討論各種議題,應該也很有關係,但每一節國文課的學思達,三年來,不間斷的的自學、思考與表達,我認為,吾班整體學習的狀態幾乎趨近於我心中理想的國中生面貌了!

arrow
arrow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