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上一篇的分享,有老師想了解何謂「雙軌學思達」以及操作的流程?

不同於劉繼文老師的「三軌學思達」,我編的講義只分成兩版、分組競賽分成雙軌,姑且稱之為「國文科的雙軌學思達」吧!雖然之前已經在社群發表過實作經驗,但我還是把舊文整理一下,分享出來,跟大家交流,如果您的學生已來到異質分組陷於疲態的情形,也許可以從中找到可行的方法。

怎麼分組?

投影片2

全班人數34人,把教室區分成前後兩塊,坐在前面區塊的五組為「甲組」,學生程度為B咖與C咖;教室後面三組為「乙組」,程度是A咖。

坐在「甲組」正中間的組別是C咖學生6人,為何擺在正中間?這樣方便老師入組指導,學生也比較不會分心。

B咖學生16人用「大聯盟方式」分組,我先指定成績最好的四個B咖當教練,讓教練先選一個組員,其餘的學生自己選擇組別,條件是四個人不能同性別。

A咖實力的學生12人,我把他們的座號寫在黑板上,要高手們自行分組,條件也是:四人為一組,不能同性別。

講義編製分成甲乙兩版:

投影片2

甲版為一般版,使用的學生為B咖、C咖;乙版為高手版,使用的學生為A咖,兩版在資料補充方面完全一樣,差別在提問設計的安排。

甲版講義給予的鷹架比較多,譬如文言文的翻譯,附上較多的解釋,難句以填空處理;提問若有表格,所謂的「上位概念」完整呈現,學生能依循表格指示,循線索找答案或進行統整。

C咖的學生使用甲版時,我比較需要入組指導,他們的共通點是「慢」,閱讀速度慢、理解速度也慢,而且很容易分心,沒有教練可依賴,我去巡視他組時,他們有時看我卡在在其他組無法脫身,只好互相學習,無形中反而增加了某幾個學生對自己的信心—原來我也有能力教別人!

乙版既為高手使用,文言文翻譯只補上必要的摘釋,其餘必須自己翻譯成白話;提問除了甲版的都有之外,乙版的表格有時是「拿掉上位概念」,要靠自己整理出上位概念,或是需自行將之表格化;「分析寫作手法」及「比較閱讀」方面的提問也常常出現。

本來,乙版的難題我沒有編在甲版中,只秀在PPT上讓高手來發揮,但我發現學生在討論、思辨後有「伸展跳躍」的學習發生,甲組的教練有時有餘裕處理乙版的難題;乙版的難題在發表統整時,有時也會激發C咖學生的思考與回應,國文科的學習畢竟無法像數學科一樣,一個觀念或一個知識點那樣切割,所以,我後來就把乙版的難題也編進甲版的講義中,甲組的教練,有一兩個動力很強,完成既定的進度就會挑戰乙版的難題。

上課流程與計分方式:

上課流程

組內輪讀課文→教師第一次大班提問(ORID)→開始回答講義的問題→因為講義難度不同,所費時間差不多,教師這時到C咖所在的第二組,啟動家教模式→巡視各組狀況→開始小組發表、老師統整,簡單的提問給甲組回答、難題給乙組發揮,分數兩組各自競爭。

投影片4

小組分數一次段考統計一次,兩組各選一個第一名獎賞。

這樣的好處是:

以前會依賴教練的學生必須自立自強,B咖的學生自主性更強;A咖的競爭非常激烈,高手遇強則強,榮譽感與自我激勵的程度更勝以往。誠如三軌學思達發明人劉繼文老師所言:「同質分組讓學習更有效率。

困難:

有老師問:「一定要編兩種版本的講義嗎?」

是的!

因為講義沒分程度,分組競賽時,還是A咖的學生搶盡鋒頭,他們會先完成進度,思考又快又周延,BC咖學生根本追不上;反之,分成兩軌進行,程度相近的學生互相競爭,BC咖學生才有贏的希望感,A咖學生才有彼此琢磨較勁的空間。

但是講義差異化的編製更考驗老師的能耐,簡直是地獄般的磨練啊!不過,當你看到學生的不同,看見他們學得更好,再怎麼絞盡腦汁,都值得一試!

arrow
arrow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