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第二次段考,學生段考平均成績從16名掉到22名之後(全年級有27班),我著實沮喪了一陣子,我知道關鍵在「國字注音、解釋」手寫的那三十分,到底要怎樣在已經很有限的時間裡再擠出餘裕「磨」學生這部分,委實讓我天人交戰!
拿掉《青春第二課》那五到十分鐘嗎?拿來做精熟練習不是很好?可是這是孩子最喜歡的時間,也是閱讀發揮最大功效的時刻,無論如何不能動。
我參考其他老師的做法,考這些基本題,沒達到個人標準的就下課訂正三遍。
但我只盯過一次,因為實在太忙,忙到最後一次小考還忘了告訴學生會考解釋,以致於學生早自修考的時候自行決定跳過。
也許是第三次段考考全冊,五十題選擇,降低我無法幫學生做形音義方面精熟訓練的焦慮;也許是我調整了心態:「學思達」的訓練要看長遠的結果,不要被一次的排名下降打敗,把心思專注在怎樣更精準處理課程提問,怎樣帶討論更有效益,怎樣用講義幫學生做考試重點整理,怎樣出考卷檢測課堂與自學考前講義的成效。
只是,時間永遠不夠用。
拿到讀卡後的成績單,心裡仍是忐忑。
小林從11分進步到23然後來到32分,是比較有耐心讀題目,還是運氣好?小林說,我有進步啊,有些題目我真的有比較看得懂喔。
但與小林一起被我抓來補救教學的阿廷,從29,30,來到52,用猜的也不會多這麼多吧?感謝阿廷沒有睡著!除了他自己的努力,當然還有教練佑佑與同組成員的鼓勵!
可是比上次退步十分的助教就有四個,上次分數掉下來這次分數還是沒回去的有兩個,怎麼辦哪?這六位難道是「學思達」方式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誤以為只要上課討論,回去不用念,國文自然就會好嗎?
當我還在思索時,同事剛好路過,隨口問她任教班的班平均,同事答:比較好的班,平均66,排序第12。
我再看一次成績單,68。
衝進教務處查,居然是第三。
以前,即使是我命題,排序最好頂多第五,再好也沒有排名這麼前面。好像在作夢。
我雖然不想在乎成績,但不被這樣好的成績打動只有聖人才做得到吧?
發生了什麼事?
第一個想到的是:閱讀理解能力的進步。五十題選擇題,課外閱讀題就佔了不少,平常課文的思考、討論與考卷檢討,使學生學得更好,閱讀理解的能力與解題的功夫提升了。
第二個是:「經理」被激勵的效應。
有三個「經理」很明顯是人助自助,因為經常有「經理限定」題讓經理發揮,經理感受到教練與助教們的鼓勵,更從回答老師的提問為組裡加分獲得信心,有信心就更有能量投入學習、面對挑戰,形成正向循環。所以,「學思達」輔以「大聯盟選秀」的機制,我們班沒有被貼標籤之感,反而爭著想當經理,因為不僅有挑教練的權利,表現的機會更多,「當經理好好哦!」
依稀記得何耿旭老師曾經在社群分享他指導教授所言:「去除暴力成分後,學生展現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實力」我最感欣慰的是這個。第三次段考範圍的考試次數不僅沒有增加,連現成的總複習卷都來不及檢討,因為我把時間挪去讓學生討論我為他們挑的閱讀測驗考古題。
雖然教與學是極其複雜的行為,不能用一次的成績來論斷,但至少顯示「學思達」並非「不食人間煙火」。
我做不到輝誠完全不看成績的瀟灑,也沒有耐心等三年讓會考成績來檢驗,再好的教學方法,如果不能讓學生得到實質的效益,學生一旦有疑慮,家長的阻力就來了,學校同仁的雜音就出現了,即使段考品質不能與會考相提並論,校內考題仍以精熟測驗為取向,「學思達」教會孩子的能力至少不該使他每下愈況。
我一直給孩子洗腦,之所以用「學思達」教他們國文,是因為他們資質優異;來觀課老師的讚美,我從不吝惜讓他們知道,正向的鼓勵使他們更願意學習,今天重新分組之後,全班檢討段考考卷的認真與投入,孩子在我心裡已是第一。
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是必要的,給他們有難度的任務思考、討論是老師要準備好的,佐藤學所言的「學習的躍進」是會發生的,「學思達」使學生期末考的表現名列前茅,我不禁要挑眉驚呼:這真是太神奇了,輝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