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達」到現在將近四個月了,歷經了三次段考課程的解構,心裡有非常多的感觸。
猶記得前陣子在國語日報上讀到一篇文章,執筆者談到:為了做研究,大量進出國中老師的教室觀察、訪談,關於老師們對「課程設計不能自主」與「無法主導評量」的無奈感到相當震驚。
捫心自問,的確是啊,自從開放版本之後,出版社為了競爭,教科書越編越完整,相關配套資源、電子書無不盡善盡美,還沒「學思達」之前,我的備課就是跟著教科書走,選取我要的材料,調整好上課流程,注意深度與趣味,憑著多年講述的功力,學生對國文課的回饋,我以為這樣就能一直教到退休。
但實作「學思達」必須編講義,如何將一篇範文解構成一個個提問,儘管備課用書裡有大量的提問單可參考,師大鄭圓鈴教授的網站「圓鈴老師閱讀加油站」也有很多的精彩提問與文本分析可用,但我終究是課程的主導者,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透過提問為學生搭起閱讀理解的鷹架,十足考驗自身對國中國文核心概念的掌握,對任教班級學生程度的瞭解。
每次上課後就會知道,哪些題目可以問得更好,哪些題目實在不需要,哪個題目加進來對學生更有幫助……「學思達」又讓我找回自己設計課程的能力,如果可以與同好共備,提問的質與掌控核心概念的情況一定會更好。
距離第三次段考的時間較前兩次從容,少了「語文天地」,又有一課簡單到不知為何存在的「羅大佑〈童年〉的歌詞」,編第三次段考範圍講義時,決定加進備課用書提供的「洛夫」詩作〈童年〉,羅大佑的生平與創作理念,以及羅大佑被選進的作品〈亞細亞的孤兒〉。
不只如此,〈兒時記趣〉作者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故事也一同收錄其中,想讓學生體會當時男尊女卑,陳芸有才又有主見導致的悲劇。
這個主題剛好又與閱讀課共讀書目《太平天國》某些元素相呼應,學生閱讀的廣度與深度能因此更為拓展,能為學生做這樣的課程設計,讓我渾身是勁。
而每堂都要讀的《青春第二課》,是正課討論前的開胃小菜,對學生一直有不墜的吸引力,雖然我們只花兩分鐘閱讀卻可能再花五分鐘分享、交流,但比之以前將十二篇課文教到「字字見骨」還是只有十二篇文章的閱讀量,前者的啟發更為巨大。
有沒有可能依循此種模式,一年級看《青春第二課》,二年級讀《西遊記》,三年級好好讀一點《三國演義》?
多年前在跟老師們分享上閱讀課的喜悅時,情不自禁說了一句話:「如果五節國文課和一節閱讀課」變成「五節閱讀課和一節國文課」不知多好,沒想到「學思達」竟使我當年的想望有了更具體可行的方向,看來,「學思達」不只使學生投入學習,對老師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