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連上兩節國文。

第一節處理第二課〈那默默的一群〉第五題到第八題。

照例,先讀《青春第二課》〈痛恨希臘文與唱歌的人〉「愛因斯坦」篇,阿賢被抽到,發揮他搞笑的本能,逗得大家很開心。當我播了五分鐘片段介紹愛因斯坦後,做了結語,學生對王溢嘉提的「以全人教育栽培人才是一種折磨」相當有共鳴,我按照慣例讓學生知道我是數學、物理白癡的事實,很多孩子臉上都有了光,原來什麼都很強的人是少數,眼前的老師還有數理障礙呢!

 IMG_2357  

在限時討論與抽籤發表的節奏裡循序漸進,第六題抽到了聲音極小的琪琪。琪琪之前曾在下課來跟我討論國文,也討教過「如何大聲發表」的秘訣。機會來了她仍舊顯得很怯場,我用「到前面來用麥克風就加兩分」當誘餌,琪琪還是躊躇,急性子的我,很怕場子冷掉,急急催逼,琪琪勉為其難到前面用麥克風把答案覆述了一遍,可是字跟字都黏在一起,效果不佳,我實在太急了,沒有停下來好好為她示範一次,沒有再給她一次機會,就匆匆幫她加分帶過,這是我覺得下次要做得更好的細節。

 

常覺得整個社會都患了躁鬱症,包括教育也是,永遠都在趕上學,趕補習班,趕進度,動作慢的孩子經常被犧牲掉,來不及等她好好說一句話,來不及讓她寫完一篇作文,來不及讓她仔細思索考試的題目,來不及讓她好好吃頓中餐,水果只好帶回家,因為同學要抬餐桶、做掃地工作……。

 

我要學著再細膩一點,再慢一點,我才能聽見每個孩子不一樣的節奏。

 

接下來的提問討論仍然發揮了「澄清」的效用:「默默」此詞在本課到底是什麼定義,學生有疑惑有討論,雖然論據相同,但回到語詞定義時,還有謎團待解。雖然沒有立刻下定論(因為老師也需要思考、找證據,才能提供下定論的依據),但我很喜歡這個過程,文字往往因為角度不同而詮釋有異,語言是活的,當學生提出異議時,表示他們察覺了這個差異,思考如何詮釋最接近文本精神,也許比老師給正確答案來得耗時,這過程卻是學習裡中最珍貴的環節,沒有這番思考,孩子不會有立場不會有見解,我希望學生學會尋找自己的正確答案。

 

講義提問結束後,要學生練習畫本課結構圖。

 

先秀了電子書中第一課〈雅量〉的心智圖,告訴他們大概是怎樣的模式,搭配第八題已完成的段落分析,請他們試著「各自表述」,對多數學生來說是一種摸索,雖然萬事起頭難,大部分學生仍做了不少嘗試,我用「實物投影機」把挑出來的三篇給大家示範,差異很大卻各擅勝場,被挑出來的學生可為他們那組加兩分,三個孩子看起來高興極了。

IMG_2360

IMG_2361

IMG_2363  

如何訓練孩子以圖像為課文整理出脈絡,將是教學上的另一項挑戰,沒關係,我們還有很多課文可以練習,「慢慢來」我提醒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 的頭像
    小行星

    閱讀大力玩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