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進度壓力,還是要讀《青春第二課》。
今天讀到「為『我是誰』而苦惱」的歐巴馬,本來要抽籤請學生「說說想法或最有感覺的一句話」,有一小男生碎碎念,就直接點了他,孩子面露難色,支支吾吾說他沒有想法,於是示範一次「我是某某某,我覺得這篇文章哪一句話最好」,不用站到台前(省時間)不用麥克風(省時間),直接在座位上大聲發表,他勉強完成了任務。
即使有進度壓力,我還是播了學思達平台上集眾家之力找到的影片「文茜的世界週報-候選人歐巴馬小傳」,五分鐘,即使音效很小,畫質很差(從youtube轉檔成mp3)學生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影片結束,跟學生做了點結語,這珍貴的十分鐘讓我心裡非常踏實。
國文課應該與孩子的生命連結,文學的作用就是啟迪人心。身世複雜,飽受身份認同困擾的歐巴馬都能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孩子怎能不被鼓舞?C.S Lewis說:「閱讀使我們知道自己不再孤獨。」我要孩子感覺被支持,情感有了歸屬,才能跟他們談學業表現,要求他們發揮潛力。
接著的三十五分鐘意外的順利,我們分組討論第一課習作「成語加油站」的答案,給三十秒,要求每組編號一號同學先說答案,其他組員對一對,有共識就是該組的正確答案。
時間到抽籤,抽到的學生公布該組答案,我便詢問全班,有沒有答案不一樣的?果然學生就舉手了。
澎澎質疑:「為什麼『以德報怨』屬於『寬宏大量』?」
開放搶答。
上週原本不敢講,被指定就講話很小聲的維哥,居然舉手搶答,大聲又流暢地為澎澎解惑,我簡直要跳起來了,很激動地替他們那組加兩分。
接著換我提問,開放搶答。
先問了何謂「豁然開朗」?小女生答說:從暗的地方突然來到亮的地方。我提點了「陶淵明」,學生居然有三分之一不知「伊是誰」!於是,忍不住賣弄了「桃花源記」的典故,順道要求學生把「豁然開朗」的定義註記。
第五大題「閱讀測驗」如法炮製,答案不一致的部分出現在第2、第3題。原本胡謅「成仁取義」跟蝦仁有關的阿賢,突然福至心靈舉手搶答,為大家精準地解釋了「成仁取義」的意思,將此題答案為什麼不是這個成語解了惑。
再接再厲處理課本「應用練習」,抽到的同學說出答案後,仍有同學不懂「閔子騫單衣順母」為何論及「子女孝心」?
開放搶答,有一從沒發言的小女生舉手了,她看起來很緊張,但為了讓大家聽到她的聲音,她很努力地提高音量把故事慢慢地說了出來,我實在太高興了,忍不住順著小女生的停頓插科打諢,大家都笑了起來。
一節課就在笑聲與驚呼聲中度過。
忍住不要說答案,忍住不要講大道理,給孩子思考、表達,課堂反而更精彩,檢討習作都可以這樣玩,即使沒有甩手,這樣的課哪個老師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