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國文學思達日誌‧0828】
努力了好些天,為了〈論語選〉一文而編的孔子補充資料講義已經完成了。
講義裡節錄了「台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的資料,撰稿人吳曉昀寫來平易近人,很適合節選部分給國中生讀;又拿出買了很久一直沒心情看的2010年上映的電影《孔子》,心情被發哥攪得波瀾起伏,孔子跟我最愛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聖狄雅各有何差別呢?解下「聖人」的包袱,孔子其實就是個活生生的追夢人啊,如果能讓學生看到這個重點,孔子便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老古板,反而是能引領我們勇敢追尋理想的英雄。
反覆閱讀資料,詳細註解,電影快轉倒轉數次,連網路上找到的「孔子年表」都讀得津津有味。原來孔子對學習的熱情這麼強大,他之所以成為「禮」的專家,正因為他對「禮」的強烈興趣,孔子老早就向我們示現「追尋天賦」的真諦,卻從來沒有老師提醒我們這些!駑鈍如我,哪可能隔著聖人的微言大義,體會到孔子就是因為「努力發展自己的天賦」而成了「專家」這層道理?
電影雖然杜撰了孔子拯救漆思弓的情節,卻使我對孔子挑戰權威、衝撞體制的膽識佩服不已,看發哥演的孔子亮著眼睛說他的大同世界理想時,這千年前的傻子怎能不讓人動容?再看他為理想遠走他鄉,困頓如一隻喪家之犬時還不放棄自己淑世的理想,已不只四十歲的我連「不惑」都做不到,更遑論追夢!
據說發哥曾向導演胡玫致歉,說他演得太過了。我倒覺得,能把孔子演活是美事一樁,何況演得好的還不只發哥,那個後宮甄環傳的皇帝陳建斌更不是省油的燈,演員精彩便足以彌補其他有爭議的部分。而大製作的格局更使我們宛若置身春秋戰國時代,把部分情節播給學生看,毋寧是親近孔子與論語的最佳教材。
不過就是編講義而已,沒想到還增長了自己的體會與見識,「學思達」對老師竟有這樣的幫助實在令我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