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國文學思達日誌‧0826】
拜備課用書已做好的「提問單」之賜,備完了第一次段考的講義,一個週末增增刪刪,第二次段考的進度又有了一些規模。
果然靠自己速度最快,儘管我也嚮往共同備課的精彩。
一個人備課看似很耗心神,自由度卻很高。我想給學生寫詩,就拿一節來做集體創作;想豐富課程的變化,那就讓周潤發演的《孔子》來延伸〈論語選〉的作者資料,……思索著更多可能性時,心情毋寧是非常亢奮的,關於國文課已經很久沒有這種「野心」了(我把心思轉而投注到「閱讀課」去了)畢竟國文課包袱太重、備課用書太周延,十幾年的國文教學已到了「乏善可陳」的地步,我早就失去「設計」國文課的熱情。
實做「學思達」,面臨的不僅是整個教學習慣的改變,還有學校月考這關。前者挑戰的是自己,後者卻有世俗的壓力。怎樣才能撼動「統一考試才有公平」的執著呢?怎樣才能做到關於教育不過就是讓學生樂在學習,每個人都去發展自己的天賦,這樣純粹的理想呢?
怎麼想都跟「自由」有關。
老師也應該擁有教學的自由。
思索這幾年自己在「閱讀教學」上的琢磨,如果不是因為它是一堂「彈性」課程,沒有成績的壓力,沒有同仁「一定」要「統一評量」的聲音,我不可能有這麼多的文本可用,也不可能有讓學生就文本與電影的差異進行討論的空間,更遑論去實驗「文學圈」,沒有自由我辦不到。
自由是創意的源頭,自由使我們思考,思考又使我們自由。老師應該擁有自由,正如學生也該擁有學習的自由。
如果連評量都可以還給老師自由,那麼我一定無所懼,關於國文科的教學,甚至整個教育就有了截然不同的風景!
還沒開始「學思達」,我的腦袋就開始有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