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碩士論文以閱讀指導為題到投入閱讀教學,一路走來八年了。去年借調輔導團有更多機會看見典範學校的做法,一直有很深的感觸:為什麼老師覺得有必要為學生編「晨讀教材」?為什麼不直接鼓勵學生看一本本的好書?
老師到底在怕什麼?
除了班級套書不容易得到之外,我猜想的第一個因素:老師自己對閱讀並不熟悉。也許老師有閱讀的習慣,但對什麼書適合青少年,可能不是很有把握,擔心學生看了不好的書自己又不會指導,怕適得其反;更可能的是,老師自己也沒有閱讀的習慣。
對我們不熟悉的領域,以老師這個職業的慣性,我們為學生「設限」是最安全的做法。
只是,為什麼老師有自信自己編的教材會比一本本的書來得更好?
喜歡音樂的人,應該不會把「情歌精選集」列為他珍藏的CD;美食家也不會把「吃到飽」或buffet評為一生必吃的十家餐廳之一,同理,老師再怎麼努力為學生編晨讀教材,永遠都是「老師的品味」,看來看去都是比較陽春的「國文課本」,要以這樣的文本達到吸引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個人認為,只是比訂坊間出版社的「閱讀測驗」或「閱讀素養」講義來得較有誠意罷了,所謂的成效,兩者沒有太大的差別。
而在國中推閱讀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難道不是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培養閱讀的習慣最後能成為終身學習者?如果拿掉樂趣,習慣如何養成?君不見考試逼著我們孜孜矻矻,一旦不用考試了誰還想要唸書?如果要談樂趣,所有功利與速效的思維都應該與之徹底切割。
在《閱讀的歷史》中提及十八世紀的英國鴻儒約翰生,遍覽群書、熱愛閱讀,他竟說:
想想那美好的早晨,沒有考試的早自習,如果你是準備展開一天八小時坐在教室內的國中生,你希望的「晨讀」是怎樣的方式?
沒有比讀自己想讀的書更有樂趣了。
也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或者是《貓戰士》、《飢餓遊戲》……我們上了國中的孩子,什麼時候有空白的時間可以好好地進到小說的世界裡,暫時忘卻分數與人際困擾的煩憂,只是單純享受閱讀的樂趣?
絕對遠比你想的還要少。
教書這麼多年,如果老天爺願意給我重活一遍的機會,我絕對不想再回去過國中的生活,那根本是學習的地獄:永遠讀不完的教科書、講義、背不完的不知道有什麼意義的知識、那麼大的壓力、那麼多的束縛,悲哀的是,現在的國中生跟我們從前沒兩樣,而我當老師的初衷竟是「讓學生喜歡文學,樂在學習」。
每週唯一的晨讀時間,我們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閱讀時光,是否能拯救更多年輕徬徨的靈魂?讓他們找到一個出口?甚至成為學習的天堂?
如果我們不能捍衛學生自由選書的權利,我們沒有資格說我們懂閱讀。
事實是,我們的國中教育離「學習」的境界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