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思達自學的部份,要如何引導學生呢?」
好幾個同好透過臉書傳來訊息,忙碌的學校工作中,心裡仍掛記著如何回應這個問題。
怎樣訓練學生自學?
我先思考的是:人怎樣能自學?關於「學習」,我們是否天生對「學習」有動機?因為好奇,因為想知道,所以我們探究那個迷惑,「學習」於是產生?
我還想問:如果沒有興趣,我有探究的動力嗎?如果我不關心那件事,會想學嗎?
從這裡出發,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不自學?「電玩」「漫畫」任何孩子有興趣的東西,大人沒教他們是怎麼懂那多的?
如果從國文課來看,要先教他們「閱讀策略」學生才會自學嗎?還是先讓他們產生學習國文的興趣,他們自然會有「自學」的能力?
前兩週我們已上完第一課,花了一整節PK第一次小考考卷(媽呀,進度!進度!)上周總算來到康軒版的第二課〈美猴王〉,學生「學思達」的能力差不多恢復到放暑假前的水準了,提問也順利來到最後一題:
文末說「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以「美」代「石」,你認為理由何在?
五分鐘後,答案陸陸續續成形了,巡視時很興奮看到百家齊放的結果,於是不抽籤了,要他們自行舉手發表,重複的答案不准再說,一隻隻手便紛紛高舉了!
「石」字顯得笨拙,用「美」字才能區別自己與眾猴的差異。
隱去「石」字可隱瞞出生,用「美」烘托自己。
「美」字代表石猴生於花果山「美」地,又引領眾猴到水簾洞過「美好」生活。
「美」字代表石猴心很美,呼應他找到水簾洞後樂於與眾猴分享的心。
「美」能襯托石猴「王者風範」,顯現其「超脫凡俗」的氣勢。
檢視備課用書上的標準答案,沒有一個不吻合。
最讓我拍案叫絕的答案是:
因為石猴「升級」了,所以變成美猴王啦!
(錯字更正:以「致」於)
沒有訓練學生成為獨立的詮釋者,學生怎麼用他們的經驗去理解所學,老師一味灌輸,怎曉得「升級」一詞就能涵蓋孫悟空成為美猴王的歷程?
很顯然地,「學思達」課堂漸漸使師生彼此之間趨向平等了,我們都成為「讀者」,我們都有詮釋的能力!
而本週越發輕鬆,課堂討論我只做三件事:
巡視各組,鼓勵、讚美、協助他們討論。
發表時不斷追問「為什麼?」要他們回到文本告訴大家「證據」在那裡?清楚表達他們思考的「路徑」從何而來。
要求學生「誰講話就看誰」,有人不專心聆聽就點他重述。
聆聽、串連和返回。
當學生一題一題思考、討論時,文本就一遍一遍被耙梳,閱讀的策略反覆在課堂上琢磨,何需有了策略才能學閱讀?應該是透過提問與引導讓學生對文本有感,課堂討論引起興趣與熱度,在思辨、反覆讀文本的過程中學會「詮釋」的能力,每天這樣練習,他對學習有自信,有興趣了,怎麼會停止學習?
關於閱讀這件事,我的看法也是如此。讓學生喜歡閱讀比教他各種策略都重要,即使學會一百種策略仍討厭閱讀,離開老師的指導仍不願閱讀,那我們費盡心思的教導都是枉然,「自學」從何而來?那個「自」字一直都是我們教育最大的盲點,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