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jpg 

考完段考了,恆常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學生懊惱著自己不用功,老師懷疑自己的教學成效,十個阿拉伯數字的組合主宰著師生的喜怒哀樂。

成績的魔咒,一代延續一代。「學習」的真諦是什麼?在台灣,總是被高高低低的數字給淹沒,如果拿掉了競爭,學習的意義又是什麼?

好喜歡《成績單》這本小說,每一次跟學生討論「考試、分數與學習」之間的問題,學生都很有共鳴,希望學生不要用成績定義自己,孩子說:老師,你開個講座跟所有的爸媽說,好不? 

諾拉是小五生,兩歲在看姐姐拼圖時,就發現自己是天才兒童,為了避免引起父母師長的關照與干預,她竭盡所能隱藏自己的天分。她最好的朋友史蒂芬,升上四年級後,面對全州的精熟測驗,開始對學習失去信心,為了史蒂芬,諾拉策動了一個「大計劃」……


閱讀課的進度如下:


第一堂 為學生朗讀第一章→安靜閱讀→提問討論(下次進度到第四章)

第二堂 提問→小組討論→發表(下次進度到第14章)

第三堂 上堂討論的小組優秀答案→提問→小組討論→發表(下次要讀完)

第四堂 上堂討論的小組優秀答案→提問→小組討論→發表→完成學習單

第五堂 優秀學習單發表→進行下一本書


第一堂

為學生朗讀第一章後,我會立刻問全班這個問題:

你最好的朋友就是你最關心的人,而對方也同樣關心你,這就是我和史蒂芬的關係,根本和男生女生無關,就只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實。 (P.44)

請問你認同這段話嗎?為什麼?

請孩子先在組裡面聊聊,交換意見,徵求認同與不認同的想法,視發表聲音的大小、語速和內容加分,開始讓孩子練習表達,也讓他們學習所謂好的表達應該怎麼做。

看小女生侃侃而談為什麼她喜歡跟男生做朋友,同學時而哄笑時而點頭認同;小男生更逗趣,請他講清楚為什麼女生不能當好朋友又一定要保持來往,「因為,因為,因為長大工作一定要跟女性合作啊!」那紅著臉又努力說明的樣子真是太可愛了。

 

第二堂

提問主要都是檢核學生閱讀的進度,藉此提點小說的核心。

 投影片5.JPG 

投影片7.JPG 


       一堂課大約可以進行三個問題,教師指定範圍提問,學生閱讀後討論、發表、交流。這堂課的第三個問題竟引起孩子很大的迴響,在諾拉姐姐告訴媽媽,兩歲的諾拉竟然一下子就把拼圖搞定時,諾拉母親要她「表演」一次時,諾拉出現了以下的murmur:

這種感覺就像他們用眼神用力地推著我走。他們想要看一場表演,可是我只想做我自己。」故事中的他們想看什表演?故事中的我又為什麼想做自己呢?你有這樣的經驗嗎?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呢?(p.58)

學生對父母想掌控一切,不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想法與選擇很在意,聽他們激情陳述時,不禁捏一把冷汗,我女兒也是這樣忿忿不平的嗎?

 

第三堂 

投影片9.JPG 

投影片10.JPG 

投影片11.JPG 

投影片12.JPG 

第四堂

大部分的小孩認為考試成績不好是自己的問題,但其實不是這樣。事實上,當學生考試成績很爛時,也表示老師的成績很爛,校長也是。不只如此,這更表示整個學校、整個鎮、整個州的成績都很爛,別忘了還有家長們。一個小孩的爛成績,其實就是每個人的爛成績。  (第六章P.106-107)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這段話深深擊中了我,這不是台灣教育最深的悲哀嗎?所有的人都被成績綁架了,在那麼珍貴而有限的黃金年代,學習不是吸引人而有挑戰性的,不是快樂而充滿熱情的,是無止盡的競爭、挫敗與壓力,為什麼?我想問問孩子。

可當我以為孩子也有共鳴時,可不是每個人都認同的:

 投影片15.JPG 

投影片16.JPG 

投影片17.JPG 

投影片18.JPG 

每次看到學生回答「成績好壞自己要負責」,就會覺得台灣有希望。

接著請他們完成個人學習單,題目三選二,一題50分,老師會忽略錯字,請他們暢所欲言,不要被不會寫的字卡住了,但下筆之前,請大家在小組內先聊一聊再下筆。

 

第五堂 優秀學習單發表

1.為何諾拉故意在「拼字」測驗、「數學」測驗和「自然」考卷上考零分? 她這樣的做法想傳達什麼?(範圍:第17章) 

2.當漢克寧校長、秦德勒博士與諾拉的母親都要諾拉去參加資優課程時,諾拉說出了她心中真正的想法,關於她說的這段話(P.264-265)你有何看法?

 「我真的是在逃避新挑戰嗎?在發生這些事之後,要當一個普通人,對我來說不正是新挑戰嗎?還有,關於完全發揮潛能這件事,誰可以說我的潛能極限到哪裡?要靠智力測驗嗎?我不應該說出我想要實現的是什麼嗎?假如我真正想要的是做一個普通人,假如做一個普通人是我人生的終極目標,這樣又如何呢?這樣想有什麼不對嗎?每天都快快樂樂、讀書、和朋友一起玩、踢足球、聽音樂、長大,工作、看報紙、選舉投票、或許有一天結婚?這很糟嗎?我知道我是不同的,我希望我一直是聰明的,可是我不想被向前推,被強迫做大家認為像我這種智力的人應該做的事,我想以我的方式用我的智力。現在,我想要做一個普通小孩。」

 

很妙的是,學生對這題特別有共鳴,多數人都選這題回答,而且,振振有詞:

 投影片24.JPG 

投影片25.JPG 

投影片26.JPG 

投影片27.JPG 

投影片28.JPG 

透過這本小說,我最想引導孩子思考的其實是這個問題:

諾拉說:「成績和考試分數會讓學生覺得自己是贏家或輸家」,對你而言,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你不認為人應該被成績或分數給「定義」高低,那對你而言,你想用什麼來「定義」你自己?

 

檢視學生的體會,就能感受我們的孩子從小是在怎樣競爭的環境下長大:

投影片32.JPG 

投影片30.JPG 

投影片31.JPG 

 

但也有學生反求諸己:

 投影片33.JPG 

投影片34.JPG 

孩子想用什麼來定義自己呢? 

還有學生吐槽我:老師,何必用什麼來「定義」自己? 

當我企圖導向孩子怎麼思考時,學生不一定完全買單,他們有他們的想法,這是上閱讀課最大的快樂:想法不同才能有所激盪,而這不就是獨立思考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 的頭像
    小行星

    閱讀大力玩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