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月底前往日本佐賀縣實施「學習共同體」的大江小學,到小六的國語課堂觀課,對「老師不主導提問,由小六學生自行提問,群體回應,老師不斷將學生的討論返回文本」的做法,大感震撼,一直想把學生訓練成獨立的文學詮釋者,心理思索著升上國二的學思達課程應該怎麼調整?

第一課是余光中的〈墾丁十九首〉三首選錄詩作,當我們把這三首詩都朗讀過一遍之後,我先問了一句話:你們喜歡這三首詩嗎?一片靜默,孩子臉上的表情很難捉摸。放了兩個月的暑假,有關討論的方式和態度都忘了嗎?

我再問得仔細一點:「有人喜歡第一首〈南灣之晡〉的嗎?」

很多人搖頭。

「第二首〈灰面鷲〉呢?」

阿賢開口了:「我喜歡,因為有『小鳥』。」

全班大笑。

「老鷹是『大』鳥吧!」我翻白眼。

另兩位同學表示,因為這首詩比第一首容易懂,讀起來有溫馨感,所以喜歡。

「那第三首〈青蛙石〉呢?」

舉手的人更多了,教練程度的葳葳一年級一直很抗拒分組討論的上課方式,這時居然在舉手之列,令我又驚又喜,趕緊點她回答。

葳葳說:「因為這首詩很簡單,比前面兩首都容易明白。」

小潔補充:「這首詩有童話的感覺,因為有魔法。」

這點不少人同意。

經理級的東東哀嚎著:「老師,這三首詩好難哦!我都看不懂。」

「大家也覺得困難嗎?」許多孩子點頭。

詩沒讀懂怎麼討論呢?

當下請大家再翻回第一首〈南灣之晡〉,徵求願意用比較口語的字眼替余光中詩句「翻譯」的高手。

任務一出,高手就上陣了。

所有的紅拂草都守望在水邊

朝一個方向揮動著風旗

「意思就是:在海岸邊的紅拂草,因為風吹的關係,都朝向同一邊倒。」

「太棒了!下一句誰來?」

所有的波浪都奔向天際

「所有的海浪都往天際線湧過去。」

「很好!下一句呢,哪個人要試試?」

閃著銀盔,翻著銀蹄

「波浪不是被陽光照到會反射嗎?銀盔和銀蹄的銀色就是指波浪上反射的光。」

壯闊的水平線上去列隊

「波浪像騎兵一樣,頭戴銀盔,騎的馬,腳上有蹄,所以是銀蹄。他們排著隊伍到水平線上集合。」

我高興極了,教練這麼清楚的解釋,還有人會不懂嗎?

只等太陽一就位

就開始霞火燒天的典禮

「太陽就是主席啊,典禮都是主席就位才開始啊!」

如法炮製另兩首詩,東東眼睛亮了:「老師,我懂了!」

跟全班再確認一次,原先高深莫測的表情變成了微笑。

然而隔天,有一個問題困住了小潔。

「老師,海浪不是都朝向岸邊打來嗎?為什麼詩中卻說,所有的波浪都奔向天際?」

我愣住了,對啊,跟風向有關嗎?我問大家,小嬡提出「地球引力」的看法,一陣討論之後仍然莫衷一是。

最後我只好下結論:

詩不能用邏輯來分析,整首詩應該是詩人情感與想像的濃縮,透過文字提煉出看似不合邏輯卻很美的畫面啊。

學生臉上又出現高深莫測的表情。

沒關係,文學的鑑賞也需要時日的累積,學生詩讀得太少,我要努力的還很多。

「學思達」課堂最珍貴的就是學生跟文本之間的交流,也就是我們作為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每一次的討論和思索都使我們對文本有更深的認識與體會,這樣的訓練,正是使學生成為一名成熟讀者的關鍵。

這三首詩的討論和分析,整整上了兩週!

進度這麼慢,除了文本難是原因之外,兩個月暑假的隔閡,學生需要時間重新適應課堂的節奏,重新建立彼此討論的默契,所以必須耐著性子,一點一點讓學生恢復原來的水準。

等待往往帶來驚喜,就在我們討論三首詩的寫作特色時,學生發現余光中「用韻」的特質,一首一首找出詩人押韻、轉韻的證據,使我們在朗讀時更明白那節奏與和諧的秘密就藏在這些韻腳的處理,這不就是余光中作品的特質之一?而「備課用書」裡完全沒提到,這表示我自己在備課時也沒注意到這個細節,孩子的討論與發表,卻教給我這意外的發現。這種驚喜就是「學思達」最迷人之處—學生遠比我們想像地有潛力。

對我而言,國文課堂裡,沒有比訓練學生成為一名獨立的詮釋者更有價值的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行星 的頭像
    小行星

    閱讀大力玩

    小行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